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示了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的信息,引发广泛关注。
公示信息显示,拟转学8人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这份转学信息表中的重点在于,转出高校生多为北京转入他省,且不乏从清华转入双非院校者,这种现象另广大网友不明所以。
名校不是人才的最终选择,人才外流又给新人才的养成带来哪些启示?和赛思队长一起来看近期教育热点~
整体而言,网友对于“逆向转学”现象的不解,其实是源自长久以来对凭高考拼出一条路的优秀人才去向的固有印象,能考入名校的人一定是学生阶段各个地区的佼佼者,且转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好于转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当与过去传统意义上冲刺高考为上名校的想法有出入后,大家都会感到诧异,这种打破传统的高转低选择,自然也会引发舆论。
换个角度来看,而今高校人才对于个人学习发展的选择不是一味的追求名校,展现出更加理性的一面,因成绩优异考入名校,但在适应阶段发现问题、预判先机,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哪怕是转入双非院校不同专业,也何尝不是一种正确选择。
此趋势下,未来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也将会更趋向适应性,更有网友热评:逆的是分数顺的是人生路。名校不是孩子的唯一选择,只要早早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即可,也无需在“卷生卷死”中度过学习生涯,这也给临期末忙着紧盯孩子学习的家长们打了一针“镇定剂”。
近日,家长圈里火的一塌糊涂的事儿当属深圳的“晚自习事件”。受政策影响,为给孩子减负、减压多所初中取消晚自习,这一“减”可把临中考的学生家长急坏了,纷纷呼吁恢复初三晚辅课忙中考,更有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孩子自愿在学校晚自习做作业。深圳市教育局则表示很理解家长的心情和想法,但仍不提倡初中阶段开设晚自习。
对很多人来说,大考成绩会影响孩子升名校、获取优质人生之路,而晚辅自习这种省时省力省钱的“卷”方式,可以减少但不能没有,失去了晚自习,意味着家长们得在校外时间另谋方式给孩子“加餐”,更别说有的家长宁愿孩子带病学习也不想孩子落功课,急得情有可原。
这边初高中“卷”得火热,反观名校正在展开“反内卷”改革。北大官方公众号近日发文称,为让学生们与成绩“解绑”,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成绩评定中,实行“等级制”考核评定方式。原副院长王世强强调: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希望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名校都在谈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国家教改落地加快、社会发展加速,素质教育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近日教育部发布相关通知表示为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将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更多新专业的问世让选择变多,但全新意味着高要求,对孩子知识积累要求更高,有部分家长极具前瞻眼光,早早为孩子争分夺秒进行以全科阅读为主的学习能力提升,面对新形势也不慌不忙。
从小积累的阅读能力与孩子的全面学习能力密不可分,广而泛的阅读训练十分必要,建立以阅读为核心的学习力的成长计划更是重中之重,更能培养孩子们成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如上文中孩子极需的晚辅自习取消后,自主学习时间更多,面对教育新趋势,不局限于校内学科成绩,孩子自身的全面学习能力要求加大,这时候最省事省心省力的全科阅读就派上用场。
以全科阅读为基础,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可适当加重非虚构阅读读物比重,借此培养孩子的理性和科学思维,这样才能构建成为未来人才需要的强大的学习能力。
临近寒假,教育部于年底发文表示寒假将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头进行变相违规培训的主体,家长们更应洽时培养,让孩子进行迫在眉睫的全面阅读、全面学习。